|
您好,5秒钟免费注册会员哟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免费注册
x
第二篇 祖泽长宁
第一章 开居骆屋岗
1、概述
炎帝是中华民族汉族之祖,也是我骆氏之祖。姜尚,字子牙,世称姜太公。据史料记载,姜太公为炎帝54世孙。姜太公有一少子骆,居住于大名府内黄县,周成王时,封太公少子骆于此地。骆生子成,后即以父字为姓,成公即为骆氏始祖。骆氏祖牌堂名即为内黄堂。骆氏始于北方,而逐渐盛于南方。宋朝南迁的时候,辽金乱华,中原涂炭,百姓遭殃,民不聊生,许多中原人氏,为避战乱,纷纷南迁,这就慢慢形成了南方特有的客家现象。骆氏先民也不例外。元初,南唐中,锦龙公长子子韶公(志汉公),由福建汀州迁往江西安远县的腰古堡,即今寻乌县吉潭蓝背,在这里开居生存。在这个山岗上,开荒种地,筑舍定居,饲养禽畜,种植谷物,繁衍后代,生生不息。耕读传家,后继有人。这里整整生活了五代人(从寻乌开基祖志汉公到五世裔孙福四公)。近百年的历史使这个居住着寻乌骆氏的小山岗,成了远近闻名的骆屋岗,这就是骆屋岗这个自然村得名之由来,现在年纪大的老人都记得这个名字。寻乌骆氏开居祖志汉公,二世祖庆华公夫妇等先祖均葬于骆屋岗,骆屋岗成了我寻乌骆氏宗亲祭祀先祖的风水宝地。2011年秋,寻乌骆氏宗亲几百人参加了志汉公墓的圆坟祭祖庆典,重新在岗上树起了大石碑,上刻三个大字“骆屋岗”。骆屋岗,你是我们寻乌骆氏开居的宝地,是庇护我们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福星。骆屋岗,寻乌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你,骆氏的子孙永远不会忘记你!
(信文作)
2、蓝背村骆屋岗桑梓①图记
岁乙巳冬季,予司训长宁县。越明年,奉谕劝办小学。至邑城之东腰古之南曰蓝背村者,层峦叠翠。溪水迤蓝。溪之上有岗,芦与基在焉。夏水千章,芳胜万顷。瞻仰之下,徘徊②不忍去。乃揖于人曰:是③岗何名?曰骆屋岗。及询其世系,乃周姜公之后叶,宾王公之苗裔也。余心焉志之。今岁上峰擢④予知长宁知事,复来是邦。适⑤门下生骆子仲文,重修家乘告予曰:我鼻祖志汉公元时由闽汀卜吉于斯,厥后六世祖朝宗公兄弟三人复迁邑治之马蹄岗。生聚于兹,既历数百年矣。而木本水源之思,究有不能忘情者。今值谱牒修竣,敢丐如椽,弁数言为吾族光。余曰:嘻,仆老矣。且一行作吏,笔砚久疏。下里词胡足扬骏烈然。际此盛举,且重以余之请敢以谫陋⑥辞回忆向之。所至骆屋岗者,即君令始祖发祥之区也。览山川之壮丽,秉毓秀以钟灵⑦。将来杰士伟人联翩鹊起,可以翘企矣。语云:修德获报积善余庆。兹观骆氏之门第阀阅,家声丕⑧振。皆由令始祖之厚德载福有以肇之也。余不文谨书其巅末以当赵文祝。
峕
民国二年岁次癸丑中秋月 吉旦
知长宁县事愚友生 邬国琛 敬撰
注释:①桑梓(zǐ),比喻故乡。②徘徊:犹疑不决。③是:这。④擢:zhuó 提拔、提升。⑤适:恰逢。⑥谫陋:jiǎnlòu 浅陋之意。⑦毓(yù)秀以钟灵:由成语钟灵毓秀演化而来。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。⑧丕:pī,大。
第二章 发展寻乌城
1、概述
寻乌骆氏始祖志汉公在蓝背骆屋岗开居生存百年后,到了福四公时代。当时的骆氏先祖们高瞻远瞩,深谋远虑,考虑到骆氏家族发展的长远,于是决定迁徙至“邑治之马蹄岗”,即今寻乌县城的马蹄河两岸居住。在马蹄河的东岸,猪肝山脚下,地势平坦,土地肥沃,先民们开荒种地,结芦而居。这儿距邑治即县城只有两华里左右,交通方便,消息灵通,骆氏先民们就依托这些优势,发扬在中原地区就形成的诗书传家,农耕为主的优良传统,很快就红火地发展了起来。这个小村庄因为骆氏先民的到来,日益繁华和兴旺,村庄居住的主体是骆氏家族,于是当时的人们都管这个村庄为“骆家庄”。现在中老年人都知道它叫骆家庄,村庄里仍住着不少骆氏后裔就是铁证。但如今地名志上称这个村庄为“岳家庄”,其实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,因为这里根本没有住过岳姓之人,更没有岳家家族出现,何来“岳家庄”?
发展迅速的骆氏家族,慢慢地向“邑治”和“邑治”周围渗透,在长宁县(寻乌以前叫长宁)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商业、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,福四公生有三个儿子,长子朝宗,次子尧宗,三子舜宗。每个儿子都有自己过人的眼光和独到之处。朝宗住新寨(县城之北,马蹄河之西);尧宗住楼背坑,今下山(原霞山)位于马蹄岗北面之山脚;舜宗住永兴围,位于县城之北,马蹄河之东岸,今罗坝村范围。于是骆氏家族进入了三房鼎立大发展的时期。
明朝万历三年,朝庭平定了中和叶楷的叛乱,为便于统治管理,从安远、会昌、平远分割出部分村落,新开长宁县(长久安宁之意)。建县之初,县城福址初定为中和司城。当时,我骆氏裔孙组织长举黄氏、石圳范氏、田背曹氏等,力争县城福址要建在马蹄河西岸之龟背上,双方争持不下,后商定用称土的方法来决定县城所在地。中和人用细沙拌入黄泥,骆氏等代表即把乌沙拌入黄泥,同等容器的泥土一称,结果黄泥乌沙土重,骆氏等胜出,故县城改设在今长宁镇。骆氏舜宗公妣刘氏龟形墓,风水极佳,知县大人要求征收此地,以建县衙。双方讨价还价,最后知县大人答应骆氏条件并签下文书。文书中规定:县城四周五里内山林补偿给骆氏后裔开发使用(至1949年全国解放止,骆氏统管这些山林已达374年);同意骆氏在县衙右侧之骆屋角,修建骆氏宗祠,骆氏后裔每年祭祖时前后三天不关城门,骆氏后裔孙如犯有重罪,只有饿死罪,没有杀头罪。当时骆氏子孙繁兴,县城周围有男丁700多,周围山林分别给朝宗、尧宗、舜宗三公管理开发(朝宗公房管理的山林里的寺庙,至今还被其后裔管理,香火十分兴旺)。清朝道光年间,三房合力在县衙右侧之骆屋角,建好了“骆氏宗祠”。另外,据传当时县城有三十六件蓝衫,骆氏家族就占十八件(蓝衫是封建时代有知识的人士所穿的体现等级的衣衫,俗称这些人为蓝衫)。这就是“曹半街骆半县”说法之由来,可见当时骆氏家族的显赫、兴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骆氏家族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,首先是人口剧增(详见“人口统计表”),其次是人才辈出。初步统计,大专毕业生以上83人,其中本科以上31人,研究生以上2人;从政的副科级以上干部10人,其中副处级待遇1人,正处级1人,副军级待遇1人;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17人,其中副教授级以上5人,受地级以上表彰的共有5人。还有不少人在县城购房开店,成了阔绰的业主和商铺的老板。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,骆氏家族人的生活正前所未有的一天天地好起来。
|
来自安卓客户端
|